龙8登录陕西西凤酒股份有限公司旗下产品——西凤·国典凤香50年年份酒2012[珍藏版]的两项塑化相关化学添加剂的含量超标事件,至今已发酵5天,引起业界及媒体的极大关注。
11月10日,陕西西凤酒股份有限公司(下称:西凤股份)官网就此事作出回应,称问题原因查明,是当年生产该批定制酒的周转容器含塑料成分,而该设备在2013年已彻底淘汰,不存在人为添加塑化剂。
11月7日上海国际酒业交易中心在官网上披露一份检测报告显示,送检的3瓶60%vol 500ml/瓶的西凤·国典凤香50年年份酒2012[珍藏版]有2项塑化剂超标,其中检出邻苯二甲酸异丁酯(DIBP)1.44mg/kg,检出邻苯二甲酸二正丁酯(DBP)为1.02mg/kg,均接近限定标准的三倍。事件发生后,西凤股份发布召回2012年产60度国典凤香产品的公告。
食品中的塑化剂超食品安全标准会对产生危害,已是毋庸置疑。白酒作为食品中的一类,其包含的塑化剂是否是人为添加,超标含量是如何界定的?此次事件中,西凤酒又是否违反了食品安全法?带着这些问题,酒香频道咨询了四川源坤教育科技[1]联合创始人邹强。
西凤酒塑化剂风波发生后,有法律人士认为,该批次塑化剂超标的西凤酒中DBP检测结果为1.02mg/kg,明显超过规定的最大残余量,从法律上讲应当属于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产品。
对此,邹强指出,白酒中DBP(增塑剂)的标准是出于保护健康角度得出,并非食品安全标准。规定的食品中DEHP和DBP的最大残留量仅用于排查违法添加行为,白酒中塑化剂本身没有限量标准,只有风险评估值和排查违法添加行为的最大残留量。
“2014年6月27日,现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食品安全标准与监测评估司发布了《白酒产品中塑化剂风险评估结果》指出,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专家委员会根据评估结果认为,白酒中DEHP和DBP的含量分别在5mg/kg和1mg/kg以下时,对饮酒者的健康风险处于可接受水平。 同时发布了《白酒产品中塑化剂风险评估结果解读》指出,该风险评估结果是从保护健康角度得出的,未考虑其他相关因素,不是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卫生部公共卫生食品卫生专家咨询委员会主任陈君石院士在2013年对白酒的塑化剂标准的解读中提到,“白酒中不允许人为添加塑化剂;而且如果发现白酒中DEHP、DBP、DINP含量超过卫生部[2011]551号文件中的限量值,这在排除人为添加的前提下,企业要寻找原因和整改”。邹强亦认为,是否为“人为添加”,是界定白酒中塑化剂的基本原则,而白酒中的塑化剂主要来自于接触到的塑料制品在高酒精浓度白酒溶剂下的迁移,非人本意。
有说法称,白酒中人为添加塑化剂是为了增加白酒的粘杯与挂杯度。针对此说法,邹强表示并无科学根据,“我认为只要对白酒酿造工艺有些许了解的就知道,白酒生产是没必要也不可能人为添加塑化剂,挂杯度并不是衡量酒质好坏的标准,香和味的丰富度、层次性才是判断酒质优劣的重要因素”。
2016年,坚持认为“加塑化剂到白酒里,能改变白酒的黏稠度,达到挂杯效果”的“专家”董金狮,被判敲诈勒索罪成立。湖北工业大学食品科学技术研究院院长、博士教授汪超在当时亦表示“塑化剂并不能改变白酒的性能和品质。作为知名上市公司的酒企,顶着巨大的风险,在生产过程中添加国家明令禁止在食品饮料和酒水生产领域使用的工业添加剂,完全没有必要。”
邹强认为,白酒中含有的DBP主要来自蒸馏或者转运白酒过程中使用塑料软管和塑料容器。这是因为塑化剂在在白酒中有较好的溶解性,而蒸馏或者转运白酒所用的塑料软管和塑料容器与白酒的接触时间较长且接触面积较大,更容易带来迁移。
酒香频道对其他酒企是否也存在塑化剂迁移问题提出疑问,得到的回答为,“2012年关注到塑化剂风险后,在行业主动推动和政府监管的督促下,整个白酒行业就已经进行了彻底的整改,新酿成的白酒基本不存在塑化剂的问题,这几年国家发布的抽检结果也支持这个结论龙8long8。但由于白酒不存在保质期,并且白酒酿成的原酒要贮存后再进行最终产品的酒体设计,所以还可能存在2012年前的产品在市面上或者收藏领域流通,如果被抽检就可能存在塑化剂的问题”。在此,邹强强调,酒企需要重点关注历史遗留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