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8long8栓Q哥走红:不止是“梗”的狂欢更是超越苦难的底层关照
栏目:行业动态 发布时间:2024-07-02

  龙8登录这段时间,来自桂林阳朔的农民歌手刘涛在各大网络平台持续走红,蹩脚而魔性的英文发音搭配着自信而质朴的怼脸,成为他极具个人标识的出圈名片,也正因为他读“thank you”的发音极像“栓Q”,而被广大网友笑称为“栓Q哥”或“踢缺刘”(teacher liu)。

  与以往瞬息即逝的网络热梗不同,“栓Q”在更迭迅猛的赛博浪潮里流动的时间及范围似乎有愈演愈烈的态势。诚然,这其中不乏有“旋律+搞笑形象”的网络迷因在发挥功效,但追根究底更在于由刘涛自我书写的“乡村导游逆风翻盘”的苦难叙事打动了万千网友。

  憨厚老实的农民形象交杂着浓重口音的“塑料英语”构成“栓q梗”在网络吸睛与扩散的初始迷因龙8long8。道金斯曾提出“迷因”这一概念,用来解释用户间广为传播的内容及隐藏在爆红内容背后的内在机理,也被认为是一种“文化的基因”。而刘涛最初在网络上走红,得益于他所唱的划船歌《row the boat》,在这条视频中,黝黑的皮肤、厚嘴唇以及格外认真正经的神情彰显着他的农民形象,一开口却是发音别扭且旋律的英文歌,既打破了人们对于农民“大字不识一个,更别谈说英语”的刻板印象,又颠覆了“英语具有精英色彩,是知识阶级所具备”的既有想象。身为农民却兼任英语老师的形象反差,以及一脸严肃却唱歌自带喜剧效果的“搞笑而不自知”的反差萌无不让人忍俊不禁。

  如果说这种反差感仅是“吸粉”的首要条件,那么刘涛“固粉”的内驱动力更在于他自我书写的“超越苦难”的乡村美学。刘涛从不惮在纷繁复杂的赛博空间表明自己农民的身份,也不忌讳揭露过往的伤疤,他在社交平台的主页这样介绍自己:一名来自桂林阳朔的农民,家里很贫穷,没有上过中学和大学,学习英语完全靠自学,现在已经是家乡人们心中的好老师。他在当年还是百分制的时代,中考英语就取得了九十多的高分,虽然没有条件继续升学,但依然十年如一日的自学英语,甚至“逆袭”成为当地第一批持证上岗的农民英语导游,在爆红之后依然潜心宣传家乡美景,成为桂林旅游宣传大使。这也不由让人联想到那位阳朔最高龄导游、74岁会11门外语的“月亮奶奶”,与自怨自艾、安命于本能的生活而造成沉沦的“向下的苦难”相比,他们更多叙述的是“向上的苦难”,即以“光明的原则”追求自我美好理想的人生态度。自揭伤口所呈现苦难并非本愿,于苦难中获得救赎,于一草一木的诗意空间中抵抗并超越苦难的精神才是这个时代所渴求的且弥足珍贵的。

  美国社会学家丹尼斯·勒纳认为,现代人都具有一种“机动的人格”,即“移情力”,这种移情力可以通过传播科技得到实现,也就是说大众传媒为人们提供了一个想象的替代性的世界。在这个空间中,网友们对刘涛的认知过程同样也是构建自身价值和审美取向的过程,人们有极大的自主性或是通过戏仿进行玩梗社交,或是从他的身上找寻自我,或是投注自己所认可的共通价值为来自底层的“民间英雄”加冕。

  当然,这场“加冕仪式”中也不可避免伴随着一些不友好的嘲讽,“土里土气”“看起来不太聪明”等声音层出不穷。但正如费孝通先生所言,“土气不是愚笨,不必将眼睛看到天上去”。乡下人长期扎根于土地,不明白怎么练就一口纯正的英文发音,这是技能问题、环境问题,而非智力问题,就像很多大学生不会划船插秧、未辨菽麦,是同样性质的事儿。如很多农民博主一样,有人在金黄的麦田里跳舞,有人在泥泞的小道上走秀,有人在菜地里高歌,他们的生活不加任何粉饰却那样鲜活,他们在看清生活的后依然热爱生活。如果这就叫做“土”的话,或许这才是乡土中国本来的面貌。(尹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