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8客户端登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塑料工业取得了巨大的发展。日用塑料制品作为塑料工业的重要分支,与人们的生活关系最为紧密。我国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制定并健全了一系列法律法规,从生产和使用等方面对日用塑料制品进行严格的规范和监管。同时,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塑料污染治理工作,将制定“白色污染”综合治理方案列为重点改革任务。2020年1月19日,经国务院同意,国家发展改革委、生态环境部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塑料污染治理的意见》。4月10日,国家发改委发布关于《禁止、限制生产、销售和使用的塑料制品目录(征求意见稿)》。《意见》明确,到2020年,率先在部分地区、部分领域禁止、限制部分塑料制品的生产、销售和使用。低附加值产品将逐渐被高质量、可生物降解的高附加值产品取代。
由于廉价、轻质、绝缘、不腐不锈等诸多优点,塑料成为了金属、木材等材料的绝佳替代品。根据欧洲塑料制造商协会(APME)数据,全球塑料产量在20世纪50年代就已经超过金属铝,60年代超过了铜和锌,70年代接近木材和水泥并在80年代于产量体积上超过了工业时代的代表——钢。经过一个世纪的发展,塑料已经成为与钢铁、木材、水泥并驾齐驱的重要基础材料行业。根据欧洲塑料协会(APME)数据,2018年全球塑料产量达35,900万吨,同比增长3.16%。2012年至2018年复合增长率为3.74%,增势平稳。
2018年中国牢牢占据塑料生产总量的第一位,占比达到全球总产量的30%,远远高于第二名的北美地区。亚洲作为一个整体,占世界塑料总产量的51%。但从行业技术水平分析,传统发达国家/地区如美国、西欧等拥有较为先进的技术水平,产品附加值普遍更高,在高性能塑料和环境友好型的生物降解塑料等领域应用更为成熟。中国、印度等发展中国家正在奋起直追,但在高端技术水平和产品应用上仍然存在一定差距。
目前,市场上的生物降解塑料按主要成分划分主要包括聚乳酸(PLA)、己二酸丁二醇酯/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共聚物(PBAT)、聚丁二酸丁二醇酯(PBS)和淀粉基(Starch-based)生物降解塑料等。近期在《中国塑料》期刊中发表的《国内外生物降解塑料产业发展现状》一文中指出,就PLA的生产情况看,目前全球每年产能约30万吨,建设中产能约130万吨;PBAT、PBS等其他主要生物降解材料目前全球每年产能超过50万吨,建设中产能超过200万吨。全球生物降解塑料年产能已达100万吨左右,并以每年超过20%的速度增长。
从区域市场分布上看,GrandViewResearch分析显示,以中国为代表的亚洲发展中国家拥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和最高的预测增长率(中国高于16%)。高速稳定发展的经济、政府和民众对环境保护的日益重视和人口基数带来的巨大市场正共同为这些区域的生物降解塑料行业发展提供助力。随着全球环保要求的逐渐严格,生产技术的逐渐普及,作为塑料材料中的“新成员”,相信降解塑料将会在可预见的未来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
2016年,我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了《轻工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进一步鼓励和刺激生物可降解塑料产业:将强化轻工基础能力作为我国“十三五”规划的重点任务,在新材料研发及应用工程中重点发展全生物降解材料及产品;在基础性创新平台及共建工程中注重食品接触塑料制品安全体系建设,并将塑料制品工业作为耐用消费品领域的主要行业发展方向,推动塑料制品工业向功能化、轻量化、生态化、微型化方向发展。同时,“限塑令”等环保法规的落地,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传统塑料制品的生产。2018年我国生物可降解塑料总产量达到13.5万吨,同比增长12.5%,与当年塑料总产量下滑形成了鲜明对比。
生物降解材料制品行业尚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产品成本较高,政策尚未大范围强制推进。但相比传统塑料制品,生物降解材料制品的利润水平更高。目前行业内领先企业具有一定技术积累,正在积极划分赛道并确立领先优势。
生物降解材料的制备涉及共混、聚合等多种不同工艺流程,各技术参数的不同将直接影响最终成品的功能指标和可降解性。在当前和未来一段时间内,厂商间的竞争将主要体现在优化产品性能、降低生产成本与开拓营销渠道等方面。
随着各国环保政策的日趋严格和环保意识的提升,生物降解材料的使用与推广成为必然趋势。拥有丰富行业经验、领先技术水平和优质客户群体的头部企业将进一步从不断增长的市场中获利,保有广阔的利润空间。
生物降解材料领域制品的主要原材料为PLA颗粒。目前国内仅少数几家厂商能够供应。虽然国内的原材料厂商也在积极扩大产能,但如果产量无法满足行业在短时间快速增长的需求,可能对项目未来的生产经营产生不利影响。
项目主要从事生物降解制品的研发、生产与销售龙8long8。由于生物降解制品行业为国内近些年新发展起来的行业,因此在未来的研发过程中,项目缺少相关的参考与借鉴,可能出现研发难度大、研发周期长、前期投入高等情况。在研究开发到最终技术产业化的各个环节均面临一定的研发失败风险,例如关键技术难点无法突破、技术无法大规模产业化应用等。如果项目的技术研发失败,将对项目未来的可持续发展与盈利能力造成一定不利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