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果的“碳中和手表”,依云的“碳中和矿泉水”......这些打着“碳中和”“零碳”等标签的产品,未来可能要被欧盟市场拒之门外了。
1月17日,欧洲议会批准了新的《增强消费者绿色转型指令》(简称“ECGT”),适用于向欧盟消费者销售商品和服务的企业,目的在于保护消费者免受误导性营销影响,做出更好的购买选择。
新规要求,如果没有提供公认的优异环境绩效,禁止使用“环境友善(environmentally friendly)”、“天然(natural)”、“可生物降解(biodegradable)”、“气候中和(climate-neutral)”或“生态(eco-)”等空泛的环境声明。可持续标签也将受到监管,未来欧盟将只允许使用经认证或公共机构制定的可持续标签。
在欧盟看来,如果企业是“基于温室气体排放抵消,声称产品在温室气体排放方面对环境具有中和、减少或积极影响”,则属于误导性商业行为而被禁止。
此项立法仍需获得理事会的最终批准,然后在欧盟公报上发布才算正式生效。此后欧盟成员国将有24个月的时间将之纳入其国家法律。
近年,打击漂绿已成为欧盟绿色立法的重要方向,在保护消费者权益、规范商业环境、金融市场等方面多管齐下,还有规范环境声明的“绿色声明指令”和“碳移除证书框架”也进入最后阶段,有望给全球其他市场带来经验借鉴。
在服装行业,H&M曾推出的“Conscious Choice”、Zara的“Join Life”等,都是以可持续为卖点的产品系列。在食品饮料行业,依云在其矿泉水瓶身上声称其“已实现碳中和”;在航空业,英国易捷航空、美国达美航空还推出了“碳中和航班”。
欧盟反漂绿新规出台后,意味着这些泛泛而谈的绿色标签都将失效,除非企业能够提供公认的优异环境绩效证明。
欧洲环境局(EEB)表示,这是打击企业漂绿的重要一步。他们指出:“目前欧盟市场上75%的产品都带有隐含或明确的绿色声明,但其中一半以上的声明是模糊的、误导性的或毫无根据。欧盟的230个生态标签中,几乎一半的验证程序都非常薄弱或没有。”
“需要强调的是,这并不代表欧盟放弃碳中和目标了。碳中和本身并不是问题,缺乏标准、缺乏依据、缺乏真实性的随便宣称‘碳中和产品’或’碳中和活动’才是欧盟立法要解决的问题。”海华永泰(北京)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吴必轩表示。
限制产品环境声明,不意味着否定绿色低碳,目的是提供更加公平的竞争环境,让真正践行绿色低碳的企业被认可。此次新规中明确指出,未来欧盟将只允许使用基于经认证的,或公共机构制定的可持续标签。
此前,市场上存在很多提供碳中和标签认证服务的公司,欧盟的绿色立法进程也对这类企业的业务造成影响。
例如,碳信托(Carbon Trust)是一家总部位于英国的碳咨询机构,并提供碳认证与碳标签服务。碳信托曾在2007年发布全球首个基于产品碳足迹认证的碳标签,并在2012年推出产品碳中和标签。依云矿泉水瓶上的碳中和标签,就是经由碳信托公司认证的。
2023年9月,碳信托宣布不再提供碳中和标签认证,并在官网表示:“随着消费者、监管机构需求的不断变化;以及企业正在采取更具雄心的气候行动,碳信托推出了更符合市场需求的更新版碳标签。”
36碳从碳信托官网了解到,目前该公司主要提供2类碳标签,分别是减碳(Reduction claims)和低碳(Comparative claims)。
要求企业提供产品可维修性和耐用性信息,也是反漂绿新规的重要内容,是欧盟提倡可持续产品的诸多措施之一。
新规明确表示:“未来,保证信息必须更加明显,并且将创建一个新的统一标签,以更加突出具有延长保证期的商品。”
当很多企业将重点错放在依靠“绿色营销“吸引消费者眼球时,龙8long8唯一官方网站实际也忽视了一个问题:从自身功能出发,增强产品的耐用性和可维修性,本就是绿色可持续的体现。
“比如生产商务衬衫的企业通过优化技术,延缓白衬衫发黄、变形,让其更耐穿;生产洗发水的企业通过改善皂基材质,让洗发水更易冲洗,以节约用水等,这都是产品可持续优化与表达的机会点。”北京抱朴再生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市场总监彭程对36碳表示。
欧盟反漂绿新规的另一大意义在于:否定了基于碳抵消的碳中和声明。这意味着贴着“零碳”“碳中和”等标签的产品进入欧盟市场,未来将存在违规风险。
事实上,任何生产活动都会产生温室气体排放,不存在百分之百做到“零碳”。换言之,世界上并不存在真正的零碳塑料瓶、零碳航班、零碳牛奶,或零碳世界杯。
如果要打造 “碳中和产品”,企业在自身减排之外,必然要依靠购买碳信用来抵消全生命周期中产生的碳排放,即碳抵消,例如购买林业碳汇。
在这种市场需求下,自愿碳市场应运而生,即未被列入强制减排范围的企业、组织或个人,自愿地购买碳信用来实现减排。
Verra是全球自愿碳市场最大的标准制定组织,其管理的VCS标准也是目前全球最大的自愿碳交易机制。全球约四分之三的碳抵消项目都是经由Verra认证,包括迪士尼、壳牌和Gucci等知名企业都是Verra的客户。
然而,Verra却在去年1月被英国《卫报》曝光:至少有94%的雨林碳抵消项目实际上毫无价值。尽管Verra对此指控作出反驳,但关于碳抵消方法学的准确性已在学界争议已久。叠加很多环保机构对于碳抵消不等于碳减排的呼声,碳抵消的公信力不断受损,进而影响自愿碳市场的发展。一部分环保人士称碳信用只不过是企业为排放购买“赎罪券”。
特别是当油气公司已成为碳抵消市场的最大买家后,这类高碳企业常因大量采购碳抵消而面临漂绿质疑。
例如,壳牌曾推出“碳中和驾驶”项目,个人客户在支付燃油费时,可以额外支付一笔费用,用于壳牌购买碳信用,以“中和”燃油在使用过程中产生的碳排放。该项目发出后受到多个环保组织、市场监管部门的反对,荷兰广告监管机构在2021年裁定该广告具有误导性,随后荷兰皇家壳牌公司被勒令撤下其广告。
碳抵消市场信誉受损龙8long8唯一官方网站,企业购买碳抵消的热情也开始减退。36碳此前报道过,雀巢、Gucci等企业因为购买碳抵消备受质疑之后,放弃了自身碳中和声明,把资金更多用于自身供应链的碳减排。
海华永泰(北京)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吴必轩谈到,欧盟早已禁止使用碳抵消在强制碳市场(EU ETS)履约,如今反漂绿新规又封堵了碳抵消在自愿减排市场的最大用途,有可能会成为自愿碳市场发展的分水岭。
值得关注的是,我国的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CCER)也是一种碳抵消机制。CCER机制已经在今年1月22日正式重启,成为碳圈今年的头等大事。
根据生态环境部规定,针对强制控排行业和企业,CCER抵消比例不超过碳配额的5%。但对于没有控排要求、企业自愿减排的情况而言,并没有限制抵消比例。
清新资本合伙人胡宇晨向36碳表示,欧盟漂绿新规对于中国的碳抵消市场影响有限,CCER目前仅针对中国境内的碳减排项目,经过主管部门层层筛选第一批仅公布了4个方法学,对项目质量和数据质量都有较高要求。
尽管对于没有控排要求的企业来讲,目前购买CCER仍不受限制。但是从减排优先级来看,碳抵消应置于企业自身碳减排行为之后,而非首要位置。
气候未来创始人、《碳中和时代》作者汪军此前向36碳表示,即使企业花了一块钱买碳抵消,也是给这些碳减排项目提供了额外经济支持,总比什么都不做要好,这种积极性应该鼓励。但企业至少应该在达到同行碳减排第一梯队时,再去购买碳抵消来中和剩余的碳排放。
由于不同市场的发展阶段不同,各地对于“碳中和声明”的理解也有差异。但不管市场对于“碳中和”等标签的认可度如何,企业减碳的重要性仍毋庸置疑。放眼全球,目前对ESG、漂绿现象的争论热度颇高,这恰恰证明市场也正在经历一个转型期,未来有望向更加规范的方向发展。